阿里、腾讯为何无法国际化?

日期:2016-05-09 浏览:600 来源:品牌联盟网

  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外国企业走进来,都要解决一个问题:你凭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竞争优势”。

  过去我国工业品出口的繁荣,主要的竞争优势就是低工资成本带来的价格落差。这种落差越大,冲击力就越猛,发展速度就越快。比如刚刚加入世贸组织那会,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简直是碾压式的,就像一头大象冲进了瓷器店里,横冲直撞遇神杀神。所以那几年,我们每年的出口增速都在30%以上,有些月份甚至能突破50%的增长,非常夸张。

  后来,随着中国工人工资的上涨,这个落差逐渐被拉近,最终成本优势被东南亚超越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中国商品想再获得出口的高增长,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不同行业的竞争点是不一样的。

  在互联网领域,竞争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带来的产品体验。

  美国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他们诞生的新技术,在出现的时候,往往在其他市场上并没有同类。即使有类似的应用,也是“代际”的技术差距,就像西班牙人进入新大陆,火枪与石器文明的对决,基本上就是摧枯拉朽的。比如谷歌、twitter、whatsapp的全球化都是在非常短时间内实现的,一两年就覆盖了全球版图,甚至都不需要打广告,依靠用户的口口相传就搞定了。

  阿里、腾讯经过20年的发展,应该说,就技术而言,与美国同行并不存在“代际”的技术差距。

  甚至在某些产品体验上,还略有优势。但这点优势,还属于“微创新”的范畴,不够颠覆,所以也不足以抵消东西方用户之间的巨大习惯差异。

  像whatsapp、微信、line这三款移动社交产品,诞生的时间分别是2009年5月、2011年1月、2011年6月。在微信诞生的时候,whatsapp发展的已经颇为成熟,但是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并没有实力国际化。于是直到2011年8月,得到了红杉资本的注资之后,才真正开始在欧洲流行开来。尽管如此,whatsapp仍然是第一个国际化的移动社交app,这使他很轻松的就收获了十亿的西方用户。

  line诞生的比微信晚了半年,但是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却比微信更早:line在2012年2月宣布进入台湾和东南亚,而迟至两个月之后,微信才发布了第一个英语版本。

  也就是说,微信是几款移动社交产品中最迟出海的,在line进入东南亚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空白市场,掳获用户的成本很低,等微信来的时候,line已经扎好了营地,筑起了城墙,进入的阻力就大大提高了。

  不是说有了先进入者,后来的就没有成功的机会,但问题是,你的技术差距真的能大幅超越先来者的本土化应用体验吗?如果不能,就很难动摇用户的更换意愿。

  正是这种技术差距小于本土化应用体验的局面,让过去的几年,中美的互联网公司之间形成了划江而治的微妙对峙格局。我们将他们抵御在了墙外,他们也将我们困在了墙内,彼此有一点新技术出来,都很容易被对方偷师而去,谁都没有吊打谁的实力。

  那么,是否阿里、腾讯就将一直被困在墙内了呢?

  也不是。

  当技术差距接近的情况下,次要竞争点就会上升为决胜关键,这就出现了第三种竞争关系——

  “规模带来的资本优势”

  这种情形大面积的发生在传统行业,尤其是那些需要本地化生产的领域,比如食品、汽车等,由于价格差异不大,技术进步缓慢,竞争就转变为了规模的较量。规模较大的一方,享有资本优势,可以通过向下的兼并,逐渐垄断整个市场。

  这个过程,通常是渐进式的,因为规模的差距总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拉大的,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如果将时间压缩到一两年,可能很多人都察觉不到,但事情确实在发生。

  比如说阿里。

  阿里的背后是13亿中国用户,如果这些用户的人均互联网支出能够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光是这批用户产生的规模,就足以让阿里吊打整个西方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加起来也不过10亿人口)。

  事实也是这样,2016年Q1,阿里一个季度11亿美元的利润,而同期的亚马逊,虽然也表现出色,但是利润只有5亿美元,远不如阿里。

  这就决定了,阿里手上的钱,比亚马逊多多了(目前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为63亿美元,阿里为79亿美元)。

  有钱就好办事,所以在这个季度,阿里办了三件事:

  1,花10亿美元收购了东南亚电商龙头Lazada。

  2,7亿美元领投AR技术公司Magic Leap,未来很可能将全资收购,用以支持阿里平台的虚拟视频购物技术。

  3,阿里云继在美国、香港、新加坡设立数据中心后,4月份宣布进军韩国云计算市场。

  单说电商这一块。

  阿里以前的国际化,可以说是撒胡椒粉式,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花式作死。直至今年才清晰了重点,就是强攻新兴市场。阿里模式与亚马逊模式,其各自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前者以价格低、商品丰富著称,更吸引低收入阶层买家;后者以正品、物流体验好著称,更吸引高收入阶层买家。

  所以阿里国际化,就要避开欧美市场,以一带一路覆盖的亚洲市场为重心。这里有40亿人口,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二,只要能吃透,比什么都要强。而买下Lazada,就基本上是宣布将东南亚收入了囊中,这一步非常关键。

  再说腾讯。

  腾讯和facebook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很不同,后者致力于社交媒体化,依靠广告赚钱;前者则将重心落在游戏IP的运营和金融业务的扩张。

  单说游戏这一块,腾讯的企图心早就放在了海外。看看这两年的投资统计——

1.jpg

  这几年,腾讯究竟买了多少韩国和美国的游戏公司已经很难数的清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通过收购和入股,腾讯已经织起了一个巨大的全球游戏发行网络。

  依靠这个网络,腾讯正在逐渐从原来的游戏“引入”,向自研游戏的海外“输出”转变。比如《全面突击》这款游戏的韩服版,就是通过几家韩国的腾讯系公司来进行:Netmarble负责“韩化”,KakaoTalk负责推广,本土化相当到位,上线第一个季度就进入了当地的手游前五名。

  了解好莱坞电影的都知道,时代华纳等六大公司掌控的全球电影发行网络对于美国文化的辐射全球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而在游戏领域,可以说,腾讯正在建立这样的地位。

  周边的东南亚和韩国,都已经逐渐被阿里、腾讯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中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前线,已经从墙内的第一岛链,推进到了墙外周边国家的第二岛链。

  这种战线的推移,背后反映的正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凭借巨大规模所带来的资本优势竞争力。在过去,通常只有美国科技公司才能享有规模资本,因此可以很轻松的碾压其他地区的竞争者,如今,事情正在悄悄的起变化。 君临的公众号:junlin_1980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