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宝能敲门:投资造车“第二春”下的风险

日期:2018-02-11 浏览:551 作者:高飞昌 来源:经济观察报

  (原标题:“野蛮人”宝能敲门:投资造车“第二春”下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吸引了一大波造车者蜂拥而来。这些来自互联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家电等行业的造车势力,开启了本世纪初之后的第二次造车热潮。在各路资本的狂热追捧下,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年内就吸引了超过5000亿元的投资。在这些炙热的投资中,“财大气粗”的宝能集团可以说是去年最扎眼的一家新造车企业。

  因为与万科集团的股权争夺战,宝能集团被称作“野蛮人”,但谁也没有想到,宝能会进入汽车行业。2017年12月,在传闻了大半年之后,宝能出资66亿元正式买下了观致汽车51%的股权。观致汽车是奇瑞汽车与以列色量子集团合资成立的汽车品牌。除了控股观致,还有传言说宝能还在策划收购宝沃汽车。

  尽管在外界看来宝能的收购胃口不小,但在宝能集团规划的新能源汽车版图中,收购只是其庞大造车计划的一个小环节。

  早在2017年3月,宝能集团就注册了宝能汽车有限公司,迈开进军新能源汽车的步伐。2017年10月31日,宝能集团斥资140亿元在杭州市富阳区产能3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11月,宝能在昆明打造50万辆的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而在一个月后的12月26日,宝能再下一城,总投资300亿元在广州投建产能5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宝能就往新能源汽车领域砸入超过500亿元,形成产能超过130万辆的新能源车大版图。

  实际上,近两年加入新造车大军的企业不止宝能一家。同样在去年,五粮液(000858)收购了奇瑞旗下的凯翼汽车,成为又一个造车新军。在这个长长的名单上,恒天集团收购华菱星马,浙江康盛股份豪掷近15亿元购买舒驰、中植一客等。粗略统计,目前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数量已经超过60家,而且数量还在增长。

  据经济观察报此前不完全统计,从2015-2017年6月,国内有超过200家的新能源造车企业,总投资规模近万亿元,总产能规划超过千万辆,已经远远超过国家的预期。业内专家,早已呼吁警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改委暂停了对于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审批。而宝能的投资,是这一轮造车热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资本的大量进入,造成投资过热,对行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在历史上,曾掀起过一轮造车热潮,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比如1997年春兰集团收购东风集团旗下专用车公司涉足重卡,2003年奥克斯收购双马轻型车公司,2004年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诸多企业涉足造车领域的尝试已经进行了不止一波,但成功者寥寥。在上一轮造车热潮之后,各地留下了诸多汽车厂,成为僵尸企业。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下,这两年造车门槛不高的客车行业率先涌现一批新面孔,而这些新面孔背后往往有不少资本推手,带有资本做局、套现牟利的投机色彩。但客车行业一直是微利行业,平均销售利润不足1%。新能源汽车的火爆和高额补贴,让新能源客车成了暴利行业。这自然引得众多业外资本眼馋,但外来资本进入客车行业如果是本着长期扎根做实业的出发点还好,如果是短期投资,想捞一把就退出,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都很不利。

  在造车门槛更高的乘用车领域,近两年出现的新品牌也并不少,包括幻速、君马、比速、汉腾等,但在众多的品牌中,真正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相反,有一部分是打着造车的旗号,成为地方制造GDP的工具,车型的研发都是采用最简单粗暴的逆向开发模式。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制造上,鱼龙混杂的初级阶段与渴望套取补贴的欲望交织,使得一些劣质产品匆忙上市,给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仍有部分潜心研发的优秀竞争者尚未获得行业准入资质,而一些投机者抢先,则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这两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留给相关主管部门的挑战,甄别优劣是一个艰难而持久的工程——在保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前提下,对产业链布局的引导、项目风险的把控、土地使用和项目审批是否合规的监测、投资主体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监管、项目推进的跟踪……都在不断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而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强大的必经阶段。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