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冻结48亿元:品牌出海印度为何这么难?

日期:2023-06-25 浏览:6300 作者:吴鹏翔 来源:品牌联盟网

  6月13日,#小米回应被印度没收48亿元#词条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发了网友广泛关注。

  不久前,印度执法局(ED)发布文件称,已正式向小米印度、该公司相关高管以及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发出通知,指控小米违反《外汇管理法》(FEMA),“非法向外国实体转移资金”。

  为此,该机构已在去年冻结了小米555.1亿卢比(约合48.34亿元人民币)资金,本次通知意味着这笔资金可能会被全部罚没。小米公司则否认有任何不当行为,并重申在印度的经营遵循一切本地法律法规。

1.jpg

  小米印度公司此前回应

  小米与印度,一个是中国科技圈的头部品牌,另一个是中文互联网讨论热度极高的国家。

  作为从2014年就进军印度市场的第一批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凭借独到的经营战略以及产品本身所追求的极致性价比等,很快就在印度手机市场站稳了脚跟。

  小米产品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仅用三年时间就收获了“印度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名号。

1.jpg

  截至目前,小米不仅在印度建立了7条生产线,还雇佣了2万名印度员工,实现了印度本地化运营。

  可以说,小米不仅为印度带来了好产品,还为当地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这样的企业,理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到底是为什么,让小米被开出了“48亿元(人民币)”这一印度当局迄今为止最大数额的扣押?

  >>>>

  被冻结48亿元:小米与印度的分歧何在

  2022年5月1日,印度执法局表示,调查发现小米集团以假冒支付版权费的方式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根据1999年《外汇管理法》相关规定,印度当局对小米集团在印度当地的银行账户555.1亿印度卢比进行了扣押。

  印度方面认为,小米印度公司向高通以及中国北京小米移动软件公司汇寄专利许可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相关文件,这些费用未计入其进口商品的交易价值中,因此构成偷税漏税行为,需要向其重新征税。

1.png

  印度执法局(ED)文件截图

  小米印度公司表示,这笔费用超过84%的部分是付给美国高通集团的特许权使用费,用以使用相关标准关键专利(SEP),以及小米印度版智能手机中的知识产权等。“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我们的智能手机就无法在印度运行。”

  小米印度公司还表示,高通方面可以证实,这些费用只和在印度销售的手机有关,不涉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该款项是通过获批准和授权的银行支付的,是合法的商业行为;此外,小米印度公司在印度境外不拥有或持有任何资产。

  尽管小米一直称自己从事的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但印度方面似乎并不理会,双方各执一词,始终未能达成和解。不过,有关专家表示,小米印度公司还拥有继续上诉的权利。

1.jpg

  图/摄图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小米海外业务的规模仍在逐步扩大中。2022年,小米集团境外收入占总收入的49.2%,其中主要来自印度及欧洲。

  今年5月份,小米印度公司还宣布,将通过与印度电子制造商Optiemus合作,在该国生产无线音频产品,以扩大其在印度的制造规模,并覆盖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以外的产品。小米印度公司还强调,其目标是到2025年,将本地生产的零部件采购量提高50%。

1.png

  根据小米2022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小米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5.18亿元。这样算下来,48亿元约占小米年度净利润的一半以上。2023年一季度,小米营收595亿元,净利润32亿元,48亿元远超该季度净利润。

  虽然小米印度公司的业务还在正常运营,但这笔不小的冻结金额,无异于在小米印度公司的“大动脉”上来了一刀。

  >>>>

  印度 何以被称为“外企坟场”?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小米公司第一次被印度政府“针对”了。

  报道显示,2021年年底以来,印度政府部门连续以逃税、做假账以及违反外汇管理法为由,突击搜查小米印度公司,扣押公司巨额资产。

  小米印度公司也曾曝出,印度执法机构在问询该公司高管和家人时使用极端威胁手段,胁迫他们按要求供述。

1.jpg

  不止是小米,其他在印中资手机企业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印度当局的“特殊关照”。

  2022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关税439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38亿元。

  同月,vivo的119个印度相关银行账号被印度执法局封锁,总额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亿元。印度执法局在相关声明中指控称,vivo印度公司为逃避纳税,将6247.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5亿元)汇往中国等地。

1.jpg

  有趣的是,在严格监管外资企业这件事上,印度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2008年,印度税务部门给微软开了张70亿卢比(约8545万美元)的罚单。2013年,印度监管部门认为IBM谎报了2009财年的营收,要求其补交535.7亿卢比欠税税款,折合8.66亿美元。

  2014年,三星在印度被罚税2亿美元。2023年1月,印度税收情报局指控三星对远程无线电头错误分类,试图规避172.8亿卢比进口关税,约合2.12亿美元。

  外企在印度频频遭遇打压,是印度被称作“外企坟场”的重要原因。

1.jpg

  相传,外贸圈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在危险的热带丛林中碰到一个印度人和一条蛇,你先杀死哪一个?”答案是印度人,因为他们“无法预料”。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被认为是 “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背后的原因主要与当地“阴晴不定”的法律有关。

1.jpg

  以本次事件中小米被指控违反的印度《外汇管理法》为例,该法制定于1999年,彼时的印度刚刚度过了其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开放不久的印度市场整体上对外资进入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印度又对外资进入后是否会再次破坏本国外汇储备,引发新的经济危机心有余悸。

  因此,印度在《外汇管理法》第4条中对外汇规定了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执行时,又允许作为《外汇管理法》执行机关的印度储备银行(RBI)通过颁发“特许银行”资格等方式,来灵活掌握监管尺度,方便外资在印设立的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不可避免的大量外汇转账。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该条法律为企业在印经营设置了极高的合规门槛。与此同时,该条缺乏清晰明确的解释,在实际适用中的标准暧昧不清,可操作性很强。

  6月13日,印度媒体还报道称,印度政府要求小米、OPPO、viv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任命印度籍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位。

  政府还指示它们将合同制造工作委托给印度公司,开发有当地企业参与的制造流程,并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

1.jpg

  印度政府开出这些条件,要求在印中资企业加快“印度化”,并最终成为印资企业。同时,印度还希望中资企业帮助印度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位。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了“印度制造”倡议,希望将制造业在印度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也正是在这一年,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开始进入印度市场。

1.jpg

  小米、vivo、OPPO这些中国手机品牌一度占据印度超过75%的市场份额。但发展至今,印度市场的诸多不确定性也让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外资企业深感忧虑。

  印度市场有吸引力吗?当然有。联合国曾预估到今年年中,印度将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对手机品牌而言,在中国及世界发达市场增长见顶的情况下,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可观的需求。

  >>>>

  中国品牌出海之旅任重道远

  对小米而言,在印度布局的近十年,挑战与成就皆在。遭遇资金冻结实属不幸,其品牌出海之旅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jpg

  小米为何能够出海成功?首先是其前瞻的战略眼光。在印度市场还没有众多品牌角逐的十年前,对自身品牌有明确定位的小米,关注到了印度的发展潜力。彼时的印度,发展水平尽管较为落后,但其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劳动力优势不可忽视。

  此外,针对印度定制本土化的功能和服务也是小米能够收获成功的关键一环。如MIUI印度版就整合了当地众多的内容供应商,保障内容丰富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差异化、个性化。

  细节方面,MIUI还推出了印度风的系统主题、支持印度传统日历显示等功能,诸多细节方面的体验和改善,无疑得到了印度用户好感,也足见小米之用心。

  好景不长,随着2020年中印关系的紧张,印度国内反华情绪高涨,中资企业在印营商环境急剧恶化。

1.jpg

  图/小米公司

  目前,小米仍然是印度市场上的重要智能手机厂商,2022年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领先三星的18.1%和vivo的15.9%。但同时,受宏观经济恶化、换机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全球手机市场表现萎靡,小米的份额已经同比下跌25%。

  印度发展本土制造业的战略无可非议,但其“先引进 后‘打劫’”的做法却并不高明。从短期来看,此次“小米事件”并不会改变各大企业进军印度的大方向。但这也无疑为他们敲了警钟:来印度做生意,自己是否做足了准备?

  拥有重工业基础、丰富劳动力资源、庞大潜在市场的印度貌似是一块肥肉,但或许,当你看上了它的利润的同时,它也盯上了你的“本钱”。

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品牌联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采集,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需要同本网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投诉电话:010-51581866转网络部